旷键表示,随着“碳中和”加速的转型,未来整个发电侧会向更加清洁化和低碳化转变,用电侧也会向电气化和高效化转变,未来风电和光伏的装机比率将会大幅度增加,用人比率预计会从2018年的21%到2050年的51%。

首页 > 储能 > 储能系统 > 系统集成 > 评论 > 正文

华为数字能源:未来储能将会从备用走向主用

2021-12-17 11:23 来源: 北极星储能网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021年12月16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指导,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主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储能西部论坛”在线上召开,本届论坛聚焦“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渗透下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建设”,共同探索西部储能应用模式,助力新能源创新升级发展。

会上,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西北区解决方案总监旷键发表了题为《华为智能光储解决方案,赋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旨报告。

未来储能将会从备用走向主用

旷键表示,随着“碳中和”加速的转型,未来整个发电侧会向更加清洁化和低碳化转变,用电侧也会向电气化和高效化转变,未来风电和光伏的装机比率将会大幅度增加,用人比率预计会从2018年的21%到2050年的51%。

现在中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发布了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相关的政策,未来储能将会从备用走向主用,甚至能够成为创造收入的资产,这将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但是储能要成为一个真正可用、能用、好用的储能,需要先解决未来双碳里面的一个高渗透率的问题。

储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储能目前面临几大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化学储能系统性的安全问题。因为电池在制造或者是使用过程当中,包括绝缘、异常电流、异常过热引发的短路、漏液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存在隐患。以及电池风险的可靠性对环境适应的能力以及对整个储能系统,管理性系统的逻辑管理、硬件故障导致整个系统失效,引发了一些安全的风险。

第二个挑战,现在很多化学储能管理的精细程度比较差,短板效应普遍存在。处理这种问题较好的方法是从更精细化的电池包级和簇级管理来降低短木板的效应,提升整个储能系统更好放电的能力。

第三个挑战,化学储能对于温度的敏感性比较大,温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对化学储能的寿命影响很大,工作温度每上升15度,电池使用寿命会缩短到50%左右。通过调研发现,很多电站从电池厂家给的理论衰减曲线,大概每年是2%到3%,但是实际的电站第三年的时候,衰减率就达到了50%。

第四个挑战,现有很多储能电站的建设和运维过程比较复杂,对人力的消耗比较大,后期运维成本比较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种更加简单高效的交付和运维方式,从而让我们稳步地推动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未来储能系统将转向组串式的架构

华为认为未来整个储能系统的架构会从简单电池、电信简单的串并联,用组串式的架构去转换,通过把电池的化学技术、热管理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进行综合,来实现综合安全生命周期可用性更高的储能系统。

华为的目标是用电力电子的可控性解决锂电池的不一致性和不确定性。终极目标是希望通过一套储能系统,能够从整个生命周期的放电成本上面能够降低20%,能够提供一个更安全可靠、更高放电量、更优投资和极简运维的解决方案。

第一在安全可靠上,华为推出了智能组串式的方案,它不仅从电池包以及整个PCS系统,全部采用这种模块化的设计,它的可用度会更高。

第二华为推出了四重的安全防护以及电池内短路的检测,能够提前预警火灾。通过一包一优化、一簇一管理以及分布式温控技术,把系统内的温差降到最低,让生命周期的放电能力提升15%左右。对于投资上来说,相同EOL的生命周期里,在初始配置的时候大概能降低30%,同时支持新旧电池的混用,通过分期补电让整个储能系统在生命周期里面能够满足电网支撑的需求。

储能系统:安全理念是秉承着主动的预警,主动安全,不起火、不爆炸。首先,把数字AI技术引进到储能系统里面,让整个电芯可以能够智能的提前预警出来,通过海量传感器实施监控,能够快速报警。

温控系统:华为公司把原来在数据中心里面散热的理念移植到了储能系统里面,整个储能系统采用的是分布式的温控的技术,联调联控,让每个电池包在整个集装箱内的温差能够小于3摄氏度,让电池寿命相比传统的设计的能够延长50%左右。

管理系统:华为推出智能3D可视化的监控,让每一个电池包、电池簇都更加形象和直观地展现给业主和运维管理人员,保障系统的可用性,通过一簇一管理,一包一优化最优地呈现。

展望未来,通过对储能系统进行“组串式”、“智能化”、“模块化”的创新设计,通过数字化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对储能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产生更多放电量,更安全,更优的LCOS,从而最终助力未来储能从备用变主用,从光伏平价迈向光储平价。


( 来源: 北极星储能网 )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