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拥有独特优势(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续航里程长、环保无污染、燃料加注时间短等优势)且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在持续利好的政策助推下,有望迎来更大发展。与此同时,国内外车企也都纷纷加快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布局。不少业内人士乐观地预判,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将在2021年迎来产销量大幅增加的拐点。

首页 > 氢能 > 氢能交通 > 加氢站 > 市场 > 正文

氢燃料电池汽车加速落地 2021年迎来产销量大幅增加的拐点

2021-05-07 10:14 来源: 电池中国 作者: 麦子

经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新能源行业对今年汽车市场的发展普遍充满期待。作为拥有独特优势(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续航里程长、环保无污染、燃料加注时间短等优势)且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在持续利好的政策助推下,有望迎来更大发展。与此同时,国内外车企也都纷纷加快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布局。不少业内人士乐观地预判,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将在2021年迎来产销量大幅增加的拐点。

利好政策不断销量有望大增

2020年9月,国家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该政策提出,将选择符合条件的城市群,依托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上优秀企业开展示范应用,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争取用4年左右时间,逐步构建出完整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据悉,根据该政策,加入示范城市群的城市4年内需推广超过1000辆达到相关技术指标的燃料电池汽车,平均单车累积用氢运营里程超过3万公里,同时建成并投运标准加氢站15座。

之后,为争取进入示范城市群,各地方政府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加速产业布局。

据悉,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多个城市共颁布了超过30个氢能产业专项政策。进入2021年,氢燃料电池利好消息仍不断涌现。2月19日,中国石化发布公告称,在未来5年内将布局近千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2月25日,《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正式提出。根据该计划,上海5年后氢燃料电池车的投入将达到1万辆,加氢站则会超过70座。

“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的利好政策,有出于进入示范城市群做最后冲刺的考虑,但同时也是为满足自身氢能产业发展的需要。”业内人士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显示,截至2月中旬今年国内中标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已达690辆,接近2020年中国全年公开招标数量的80%,超过了去年全年氢燃料电池汽车总产量的半数(2020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量为1199辆)。

“燃料电池产业链一般会在第一及第二季度与下游厂商讨论技术方案、制定商务合同及根据订单备货,第三季度采购生产,第四季度确认交付。”业内人士分析称,今年1-2月中标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骤增,无疑给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意味着今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有望实现大增。

从国家长期规划来看,据此前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相关计划,到203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100万辆左右。

面对氢燃料电池未来的广阔前景,在国家、地方利好政策的持续激励下,国内外车企正加快该领域的布局。

国内外车企加速布局

3月29日,长城汽车在其举办的氢能战略全球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公司将推出全球首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并在全球率先完成100辆49吨氢能重卡应用项目落地;2022年,氢能源高端乘用车服务车队将出现在冬奥会的舞台上。

3月12日,上汽集团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2020年9月发布的上汽大通EUNIQ7为全球首款氢燃料电池MPV,将于2021年量产上市。此前,上汽集团还表示,公司旗下300型燃料电池技术已在公司多款商用车产品上实现应用,并已获得多家企业的订单;400型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研发也在快速推进中。

国外车企方面,今年1月,现代汽车宣布与中国广州市黄浦区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在当地成立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广州)有限公司。据悉,该工厂是现代汽车在韩国以外建立的首个氢燃料电池生产基地,计划于2022年下半年投入批量化生产,初期规划年产能为6500套,主要搭载车型为现代氢燃料电池车NEXO。

而同为氢燃料电池的重量级选手,丰田早在去年就宣布,将与中国五家大型汽车厂商共同设立氢燃料电池开发的合资企业。“公司希望通过携手更多合作伙伴,推动燃料电池性能提升、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丰田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政策支持和示范城市群示范效应逐步普及,叠加参与企业的进一步布局,今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潜力不容小觑,极有可能迎来产销量大幅增加的拐点。当然,行业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市场将对成本、产品质量等有更高要求。”业内人士表示,在此条件下,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低成本、高质量发展有望加速到来。

原标题:产销量拐点将至?氢燃料电池汽车加速落地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